這次帶了大部分的器具上山(約1,2包米重...放下背包後身體會飄了)由底瀑沿四瀑路直上,沿途遊人甚多。因是首次來探,先初探顯淺的地方,就先把重點放在散髮瀑旁的礦洞,盡早走到那頂......
散髮瀑處的礦洞不長,約三人寬,一人多高,「卜」字形通道,入口前行幾步後便有一分支向右,分支亦只有幾步口一尸尸離,尋得之標本正在右分支處。
星期六遊人實是太多...洞口外當然也全是人,在我進出洞口前後也有些人好奇,問我一些有關此一帶山洞的問題...也有人想到內一看,也因此,沒有辦法以敲打的方式而不引起注意,因而暫
只能以錐或鎬頭以旁的岩石作支撐以迫力撬走較鬆小的石塊。
洞內石英脈數條,有大有小,螢石正伴生在其中。
有些黑色的污染,個人認為不排除是形成時就存在的覆蓋物("外套"coated/coating )或某種"華"(礦物風化所產生的一種新物質,如鉍華、鉬華等...)
此行所採到的數塊標本中也含螢石,大部分也有癒合現象。(詳細可到另一篇有關"自我修復"現象)(在經驗愈來愈多的同時,發現癒合現象其實很常見,現在也很快就辨認到)螢石包裹在石英內,在一些癒合面的隙縫中,一些接近淺至深綠色及少量紫色的螢石。估計癒合面的螢石本來可能有完整的晶面,但風化時己破損,礦脈中風化程度較少的位置應有較完整的螢石晶體,很大機會還有其他較普遍的顏色的螢石晶體。另外岩壁的污染頗多,有點形響了對礦石的觀察。
以下為次行所得之標本
同上 |
同上另一面 可見修復而成的結晶面,而晶簇左方一層為淡綠色的螢石沙晶 |
此塊石英全身都是癒合得來, 有着黑色外套覆蓋物的水晶簇,有另一種格調的美。 |
同上 |
同上側面,此面亦為癒合面 可見左上方一處癒合水晶面,中部為淺綠色的螢石。 |
同上底面 在這癒合面,可見一淺綠色的螢石結晶,附在凹陷的小空洞中 |
反光的為石英晶體 |
同上,可見一小部分的紫色螢石在中央位置,左方為一堆螢石沙晶帶 |
可見在石英下包裹的便是寶綠色的螢石 |
---------------
有些螢光很淡的結晶,應該也是螢石,主因不同品種螢石,也有不同程度的螢光,有些還幾乎接近無螢光。
以下有一參考圖片(非我所有 not my own)。
例子 (非我所有 not my own-from mindat) |
資料中本來附加了文字解說「分別不同產地的螢石」,可見不同產地品種各有不同程度、顏色的螢光。這裹指的品種,不只是顏色的分別,是更微觀的所含元素/放射性等相關的問題..
而除了以上所提到螢石本身的問題外, 紫外燈光的波長有多種,較淺層的分類是在一定波長範圍內,如長波短波。有些礦物在長波紫外線下無明顯的螢光反應,但到了短波紫外卻相反,大部分的螢光礦物,並不會在長波紫外線下產生螢光反應...還有一個可能性,是紫外光的品質不良,射出的光源可能除了長波紫外線外,還包含了其他一般波長的光源...這便又影響了所觀察的螢光礦物。因此,不排除有可能是所持的紫外燈的問題,碰巧未完全與這裹的螢石吻合。
不知下次再到會是何時,現在魔山綠柱石那邊還未完成,這次只是特地優先到這先考察一次
若下次再到梧桐寨定要在閒日出行,避過假期的人潮...
計劃要到的地方太多,但沒辨法,時間不允許。
一直用的這把鑿也漸弱,損耗頗大...
鎚破了兩把還用到算不錯...也許遲早也要換把新的了
用了幾年的其中一枝鑿 |
鐵也被敲打壓裂得變形,也記不清被敲打過多少次... |
對比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