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起將陸續制作更多有關香港礦場歷史的研究,並將重新制作粗疏的記事,以提高內容品質。預計需時五年 ***
顯示包含「鉛礦坳鉛礦場」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鉛礦坳鉛礦場」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

鉛礦坳之「鉛礦」古礦場【第三部分】:從礦業文獻古藉作推估-鉛礦坳鉛礦場的結構與運作


此篇為鉛礦坳鉛礦場的【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探討有關鉛礦坳的鉛礦場的結構及運作情況。透過分析一些前人所作有關其他清代礦業運作情況、及一些有關清代礦業的古藉,嘗試推估出鉛礦坳的鉛礦坳歷史運作情況及詳情,我想此記事大概是對大眾來說最為感興趣的篇章。另有【第二部分】主要記錄「主要開採作業」的內容、及【第一部分】主要有關「次要開採作業」,即相對開採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區域及鉛礦坳鉛礦場的相關歷史之類的初步小資料篇。


 鉛礦坳的鉛礦場,大概是香港記載中已知,歷史悠久的礦場之一。最遠有記載的為:
(一)銀礦灣鉛礦,~1600年於明朝年間開採;(二)為蓮麻坑鉛礦,~1880年於清朝年間開採(但由外國人開採)。由1866年首張有標示鉛礦坳附近的鉛礦場的地圖(清朝「同治」年間)至約20世紀礦場停閉前,礦場至少運作了約30年。雖無法考究其實際的開礦及結業時間,但我們可得知礦場的運作期間應皆處於清朝內。香港雖在1866年之時已被英國佔為殖民地,但當時只割讓了香港島及九龍,新界尚處於滿清管轄的範圍中(新界在1898年割讓)。 


另有一個證據,除了由意大利傳教士佛倫特里1866年繪制的地圖外,直至1890年前,均無一幅地圖曾對新界深入地區作記錄⋯⋯無疑,礦場非由外國人,而是由本地華人所開採。   故鉛礦坳的鉛礦場的運作,極可能是以清朝後期的礦業模式來營運的。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發現或可從歷史上有關礦場的資料,來推考鉛礦坳鉛礦場缺失的歷史,其構成及運作情況。


20世紀前,中國的鉛/錫礦場位置分佈圖
(Peter J. Golas,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上圖中為20世紀前中國鉛/錫礦場的位置分佈,時間包括由西漢(206BC)至清朝1900年前之長。S字頭的標示代表廣東區域內,最接近香港的鉛/錫礦場是S25的新會錫礦場,在香港西面約100公里處。其餘皆距離香港至少250公里之外。但位於香港的鉛礦坳礦場並未有記載在上,或證明鉛礦坳的鉛礦場規模相對極為細小。

從文獻對鉛礦坳鉛礦場進行的推估,可大致分為十二個部分。內容包括礦場組成的結構、礦場運作構成及相關雜事,見下。

鉛礦坳之「鉛礦」古礦場【第二部分】:主要開採作業

根據探尋所得,我將鉛礦坳鉛礦場開採活動分為兩部分,分別是「主要開採作業」及「次要開採作業」。「主要開採作業」地區是相對來說開採活動較集中、規模較大(如礦洞及露天開採的大小)的開採地區;「次要開採作業」地區則是相對開採活動較零散、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地區。「主要開採作業」的痕跡相對明顯易尋、「次要開採作業」的痕跡則部分不明顯。

此篇為鉛礦坳鉛礦場的【第二部分】主要記錄研究「主要開採作業」的內容,基於保護及安全考慮暫不公開部分報告資料。而【第一部分】為主要有關「次要開採作業」,即相對開採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區域及鉛礦坳鉛礦場的相關歷史之類的初步小資料。尙有【第三部分】為探討有關鉛礦坳的鉛礦場的結構及運作情況。

主要開採作業中的礦洞

******此記事中所有會直接透露礦洞位置的內容皆暫時屏障(文字會以#代替),待未來適當之時才會公開,這可能導致推理內容的文句無前文後理、不通順,亦請見諒。******

鉛礦坳之鉛礦場位置概觀圖

  • 礦場尋得礦物
由於無法於礦洞進行採樣及研究,洞外碎礦亦經過百多年風化等因素,現時要找到任何此礦場主要的蘊含礦物(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的標本近乎不可能。以下兩件是極為困難地尋得的含礦標本。品質雖差,但其證明了此處曾有這些開採過的礦物,是對鉛礦坳來說珍貴的記錄標本。

鉛礦坳鉛礦場的方鉛礦標本,現已極難尋得含礦標本


鉛礦坳鉛礦場的其他伴生礦物

  • 礦場主要開採作業
 * 礦場示意圖、礦洞的位置是經過探尋時遂一記錄的衛星精確位置,誤差大概為米內。而礦洞的朝向及走向,亦是在探尋時記錄的朝向。礦洞的長度則會在已塌及無法內進的情況下屬推測,但推測仍是基於洞口內觀所見、及隣近已知的礦洞長度、及礦脈走勢來作參考。故資料中的礦洞或露天開採走向、位置等,非大意位置或隨機標記,雖有一定誤差,但已是較準確的描述。 

鉛礦坳之「鉛礦」古礦場【第一部分】:次要開採作業、相關初步資料、礦物

鉛礦坳
連接四面八方、廣為人所熟識的山坳--鉛礦坳

鉛礦坳(Lead Mine Pass),一個作為山中交滙處且遊人常駐經的山坳口;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郊遊美景「城門水塘」、針山及草山兩座高山附近、路通荃灣、大埔等...幾乎所有山友對此地都不會陌生。其地名當然有其由源,鉛礦坳--顧名思義,自然是曾有鉛礦的開採,造就了現在的「鉛礦坳」。

可是每當再細想一層,既稱鉛礦坳,但卻不見鉛礦...那「鉛礦」到底遁隱何處?想必這是不少人在細想鉛礦坳之名時,對其歷史所曾作出的疑問...地質師朱晉德先生及香港工業歷史組織(INDHHK)等人,在研究香港礦業時也曾對鉛礦坳的歷史作出疑問,我自己當然亦不外乎。組織就此曾作6篇相關記事來探討,到底「鉛礦」的位置何在...(該6篇小記事可到另一記事中查看,我作了一重點小𣾀整)

============================================
-根據探尋所得,我將鉛礦坳鉛礦場開採活動分為兩部分,分別是「主要開採作業」及「次要開採作業」。「主要開採作業」地區是相對來說開採活動較集中、規模較大(如礦洞及露天開採的大小)的開採地區;「次要開採作業」地區則是相對開採活動較零散、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地區。「主要開採作業」的痕跡相對明顯易尋、「次要開採作業」的痕跡則部分不明顯。

此篇為鉛礦坳鉛礦場的【第一部分】,內容主要有關研究「次要開採作業」,即相對開採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區域及鉛礦坳鉛礦場的相關歷史之類的初步小資料,還包括對於礦物的小分析。而【第二部分】主要記錄「主要開採作業」的內容則可到另一篇章中查看。尙有【第三部分】為探討有關鉛礦坳的鉛礦場的結構及運作情況。

左:鉛礦場中所採集的一件方鉛礦(galena)標本
,為鉛礦坳的鉛礦場開採的主要鉛礦石,風化磨損頗重
右:目前於次要開採區域中所見,其二保全較為完好的小型古礦洞,已有超過100年歷史之久

最近開始對鉛礦坳地區的鉛礦作初步的研究,經過推測及探尋,終尋得數個很大可能的開採區域,應就是鉛礦坳的「鉛礦」。礦洞的狀況普遍並不良好,絕大部分已塌,結構極不穩固。但仍有數個相對保存「完整」仍可走入的礦洞。由於洞內無法採集、洞外的碎礦風化、植被濃密等原因,礦物的探尋相當困難。

事實上在我的預期中,鉛礦坳的鉛礦探尋應將十分困難。其作為香港其一已知最古老的礦場(由開採至今已有約150年之久遠)、久缺資料、範圍廣闊、一帶植被亦相當茂密。本來我是把鉛礦坳的探尋次序放到所有探尋計劃中的尾部。但自基本上皆已到訪鉛礦坳附近的其他可能鉛礦後(梧桐寨鉛礦、甲龍鉛鋅礦、川龍鉛鋅礦),便打算「一氣呵成」將就在鄰近不遠、那一最為神秘的鉛礦坳亦順道一併作計劃探尋。

組織對鉛礦坳鉛礦位置的兩個主要傾向是:鉛礦很可能位於現時城門標本林處、及該鉛礦有可能是位於附近的鉛礦(碗窰、梧桐寨)。但在經過後來自己所作的一些考究後,對於其第一點傾向,我認為鉛礦並非位於標本林處,而是另有他處,並推測出數個可能的開採區域,最後確實找到了那鉛礦的位置,但有很大部分的開採區域應被工程等發展淹埋、或被茂密植被、大型塌坡埋沒;至於第二點傾向,此我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碗窰的鉛礦探尋又是另一個故事,其資料比鉛礦坳更少,目前還不曾研究過。至於梧桐寨處的鉛礦場,理應不會經由鉛礦坳之遠來運送礦石,且有其他更快捷的運送路徑(如東面往大埔),故梧桐寨應並非是鉛礦坳的名稱來源。

========================================
  • 一些由前人所作、及少量我所作有關鉛礦坳鉛礦場的初步資料:


上文:
一些小型開採曾於大帽山頂附近和鉛礦坳附近進行。 這些工作主要是沿著「大帽山組(Tai Mo Shan Foramtion)粗晶屑凝灰岩」內一些狹窄的斷層帶中散佈的Pb-Zn-Cu(鉛-鋅-銅)礦化作用。 這些開採工作皆為非商業規模,且沒有任何關於其運作的記載。 據Weld(1915)和Peng(1978)的報告,這些礦石由方鉛礦(galena)與閃鋅礦(sphalerite)以及次要伴生的黃鐵礦(pyrite),黃銅礦(chalcopyrite)和磁黃鐵礦(pyrrhotite)組成。

(「鉛-鋅-銅」所指的主要礦物分別是代表「鉛」的方鉛礦(galena);代表「鋅」的閃鋅礦(sphalarite);及代表「銅」的黃銅礦(chalcopyrite)。這些礦物我亦曾在香港其他礦點集得標本,有興趣可到網站中其他記事查看。)

-即鉛礦坳的鉛礦應為小型開採作業,如針山那一般規模類型的大型貫通山體的礦洞應不存在於此區域的鉛礦場中。在1900前的早期年代,開採的工具亦較有限,當是以人手開採,以小型礦洞及壕溝的露天開採方式開採。

鉛礦坳之「鉛礦」-- 組織所作有關鉛礦坳的小資料

此記事為整合香港工業歷史研究組織(INDHHK)所作有關鉛礦坳(Lead Mine Pass)位置探究的資料。組織共作有6小篇記事,我抽出了各篇中的重點,並重整修作為一𣾀整(經我翻譯)。總括來說,組織的對鉛礦坳鉛礦位置的兩個主要傾向是:鉛礦很可能位於現時城門標本林處、及該鉛礦有可能是指位於附近的鉛礦(梧桐寨、碗窰)見下文。

另外我所作鉛礦坳鉛礦相關的記事(包括探尋、及古礦洞等)可在相關標籤中查看。


摘錄自1898年殖民地開發後,對該地區進行的首次全面調查。該地圖於1904年印製,為該地區的首張高品質地圖。「鉛礦坳」已明確被標出。





首張新界地圖,於1866年出版,名為「新安縣地圖」,即廣東的南部地區。 地圖的標題記錄了其來源 「根據意大利傳教士在四年專業工作期間的實際觀察得出的」。 雖然製自這種令人懷疑的資料來源,但該地圖卻意外地非常準確。 在其上,可見大帽山與草山(寒山頂)之間有一山坳,其隣近有一「鉛礦」,假定此鉛礦為鉛礦坳的名稱來源。

該礦場標示在寒山頂的西南坡(草山)上。 當轉換為現代地圖位置時,該處離城門標本林非常接近,城門標本林是山坡上唯一不尋常的地形。

(經過我的研究此推測有誤。自己就此作出的一些研究,由於避免破壞等原因,暫不會公開...)

2020年6月5日星期五

鉛礦坳之「鉛礦」-- 探尋記事

此篇為鉛礦坳(Lead Mine Pass)的鉛礦場探尋記事,將數次探尋合為一篇。有關鉛礦坳的鉛礦資料及礦場相關,可查看另外兩篇記事。

此記只是記錄探尋的部分過程、路途,不會提到礦洞的位置。已將礦洞與探尋記錄分開,兩者各獨立。如此便可避免位置的曝露...否則或許會再出現砍樹開路等破壞。總之即此探尋記事所記錄之途,礦洞未必在附近。

此探尋記事亦只記錄了約半的探途,主要是記主要路徑一帶的探尋。一些零散的探尋未有記錄在此,故此記事並不十分完全。
---------------------------------------------------------------------------------------
事實上這在我的預期中,鉛礦坳的鉛礦探尋應將十分困難。其作為香港其一已知最古老的礦場(由開採至今已有約150年之久遠)、而久缺資料、範圍廣闊、一帶植被亦相當茂密。本來我是把鉛礦坳的探尋次序放到所有探尋計劃中的尾部。但自基本上皆已到訪鉛礦坳附近的其他可能鉛礦後(梧桐寨鉛礦、甲龍鉛鋅礦、川龍鉛鋅礦),便打算「一氣呵成」將就在鄰近不遠、那一理論上最難以探尋的鉛礦坳亦順道一併作計劃探尋。

結果探尋比預期簡單,主要原因是植被的密度並沒有預期般茂密。經過3次到訪,每次各走不同路線的探尋後,在不同區域中,共找到數個「完整」的礦洞。也找到不少疑似已全塌的淺洞及壕溝,為鉛礦場開採工作的可能性十分大。

  • 城門水塘、陂頭肚村東部

路邊河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