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起將陸續制作更多有關香港礦場歷史的研究,並將重新制作粗疏的記事,以提高內容品質。預計需時五年 ***

2019年7月7日星期日

魔鬼山南面礦洞群之狀況(2019)/其他礦場相關資料等雜項補充(航空照片、礦物等)

在5月中,閒回到魔鬼山稍走趟,怎料見魔鬼山綠柱石礦場的南面礦洞群處面目全非…
附近部份的破壞例子
鄰近被移除的植被、歌去的樹木例子、直井B中被取出的鐵皮、虛線所示區域原為一片叢林
當日

走在在南面的石屎路時,發覺路右旁突然多出了一條十分明顯的路胚,而這路正是通往就在路旁不遠淺叢中的兩個較大直井處的方向。我打算走入一看究竟,但愈走愈見不妥,路愈來愈寬闊,再前走一看前方竟是一片無植被而開揚的泥地...當時我心想實在奇怪,我已探尋過這一帶數十次,從來沒有一處開揚平整的大泥地,難度我真的漏探了?不可能。再前走,看見兩個曝露在日光下的直井,我才意識到這裹正是昔日的一處叢林,但已被完全破壞改變了...這裹植被本來頗濃密,為一片叢林,現在植被全被移除砍走而成一片泥地,樹木切口整齊,地上的矮叢小樹全數消失。現兩個直井明顯易見,原本堵着兩個直井的物件,分別;電油筒(原是墳場的垃圾筒)被打扁至十多米深的洞底、數塊鐵皮被取出放到一旁。在洞底還多出了數個新鮮的膠製飲料瓶,其中一些可能是這些人的遺物。另外附近有數個洞旁也有類似情況;洞旁植被被除去而洞口變得明顯(包括資料中曾提及的「在淺叢中洞內洞壁有凹位,可能曾有活動裝置的小淺洞」)。但以上情況都只見於離水泥路不遠的淺叢區中,叢深處未有受影響。

若曾在植被移除前到訪過現場,現時再到訪後定會感受到大震憾感。想想在這數年間也到訪約60次多,故環境的被破壞改變,對我來說實在感到頗為感觸...

Shaft A 中的電油筒(原堵着直井)被打扁至洞底
現在該礦洞而變得極之明顯,不再有任何探尋的需要..這大概就類似如針山Adit8洞口,它原本只有一條隙由洞口上方”sip”入,為其特色之一;但後來得知的人多了便打把洞口擴大至現時所見般大,不再有其特色。

主要植被被移除之處(ShaftA&B處)
右圖只能攝下局部位置,現場更廣
其中數棵被砍的小樹被橫放在ShaftB之上

自己無論探尋、到訪再茂密的叢林處亦不會大幅破壞開林,為保持其原貌、亦是免過份公開,也避免對植被進行不必要的破壞。無論如何...把原貌摧毀之舉實在是十分遺憾...不知是誰是何者作如此破壞。也許我真不應該過份公開更多相關的資訊...


Shaft B 中的鐵皮(原貌圖中)被取出、見植被被移走前後之差別。對比之下可想而知原來的植被之茂密,破壞之大。
直井上方的數棵小樹為原址中砍去的小樹,我想起碼亦需約10年時間才可重生長至此大小
曾與集礦者兄討論,他也推測會否是晨運客闢地作用,但再想也不可能擇址於兩個危險的直井旁,在後來一段時間也沒有見有何進一步的「開拓」動靜。

在資料篇曾提到與ShaftA&B同位於淺叢中的「可能曾有活動裝置的礦洞」,就在直井A&B旁,亦被除去一旁的植被
在網上得知可能的移除植被者,包括明報中的探洞者,及一些小組探洞者。另外,在直井洞中多出了一把鎚及鑿,洞中的礦脈也有較新鮮的採鑿痕跡(見新篇Shaft A&B),故此鎚鑿的擁有者也有可能。附近新出現的小路大概是經過次數頗多的踐踏造成,故移除植被者很可能是一人數不少的團隊人馬。我後來在網上找到了一位曾探那二直井的遊人(https://www.instagram.com/p/Btk0srBAhQ8/)他們約在2月到訪,他稱他們到訪時該處仍未受破壞,我較相信他們所講。故這應是不久前發生的事...明報中的探洞者可能性似乎較大。

總之我也無法確定到底是何者所為...但我希望所有到訪者,即使不是為尋礦而是純綷探洞探幽,也請不要再對植被進行不必要的破壞,此處的植被對下探直井根本沒有任何大阻礙,完全是不必要之舉。如果連如此簡單的「探秘守則」亦不明白、連身處於叢中亦感到不適煩嚴或害怕,大概也沒資格再在這些山野中探幽探秘。這一破壞中被砍的草木不知需多久,大概可能最少也需要約7,8年的時間也能生長回復為茂密的灌木林原貌,最差的情況或者再也不能復原...實在可惜。


~~~~~~~~~~~~~~~~~~~~~~~~~~~~~~~~~~~~~~~~~~~~~~~~
  • 其他礦場相關資料等雜項補充


#在九龍東部的魔鬼山,水熱蝕變的細粒花崗岩(Mount Bulter Granite 畢拿山花崗岩)一群NW走向的石英填充裂縫礦脈,這些礦脈受廣泛礦化。 雖然該地區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試驗工作,但尚未發展出任何商業形式的採礦作業(意思就是表代礦場仍然維持在小規模的勘探作業)。 據報告,該地區的石英脈(Davis,1964b)中有帶少量的螢石,黃銅礦,輝鉬礦和黑鎢礦,Ruxton(1957c)也描述了幾條含有綠柱石的礦脈。



(NW走向的礦脈應是指現時於墳場一帶中的礦脈群、魔南的礦脈為N-S走向)

(引用回組織的資料圖)
*上述的NW走向礦脈,應是指現被墳場覆蓋的礦脈群,而非魔南或魔北的N-S走向礦脈群。這同時也表明了現時被墳場覆蓋的礦脈中的綠柱石品質應更好、其他礦物(螢石、黃銅礦等)的數量應也更豐富。因此前人所作的報告中幾乎都是描述現時墳場處的礦脈群而非魔南的礦脈群,可見墳處的礦點更有代表性。可惜現在該地區已被墳場覆蓋,永遠也不可能再對該處進行探尋。



#來自魔鬼山地區的高品位綠柱石礦石最先由Ruxton(1957c)描述。 綠柱石產於水熱蝕變的Mount Bulter Granite( 畢拿山花崗岩)中的石英脈中,與受鎢礦化的礦脈相關(見前文)。 儘管礦石的質量很高,但礦石的蘊藏數量量極低,其相比商業經濟方面來說更具有科學性的價值。

1964
見以泥路作分界線之右,為現初墳場覆蓋的區域,此小區域曾有較多的勘探作業。

同上放大,見極多小洞,估計此小區域為foxhole開採。但其中有部分為墳墓。
(現存於路牌下的小洞(見早期的魔鬼山篇章中)為餘下左方沒有被覆蓋礦洞,可作參考)

上述於墳場邊沿的西面山坡、就在路牌下的小洞(2016年的魔鬼山篇中攝)

同上位置,1973之較清晰
1964
照鏡環山至魔鬼山之間一帶,主要集中見於山脊附近(NW走向的礦脈位置)
同上稍放大
左上方為照鏡環山山頂
1973
魔鬼山南面近海處的砵甸乍炮台,其中一炮台於興建啓德機場時因採泥堆海中推至鯉魚門的過程中被泥石淹沒
有賴前人在後來掘除打理才得以「重見天日」
怪不得在以前到訪此炮台時見有大量泥土堆塞,當時亦不解泥土從何來,泥石的堆積位置怪異
RTHK節目《香港風物誌-戰後炮影》中有詳細講述,可認識更多其他範籌的有關歷史

同上放大,見西面的炮台(右炮床)被淹(黃)
也得知該處曾有一採泥場用於填海(或可當作石礦場?)
見現時的衛星圖
也得知了在到達砵甸乍炮台前的該一大片草地並非天然地形,亦是經過破壞造成

1956年3月左右鯉魚門的撞機事件(當時礦場剛開始營運(約1955年5月始)勘探)的歷史照片記錄中
可以看到上述航空照片中的建築物體(左上邊沿),應是戰時的雕堡之類的建築
同上示,為一圍牆似的高牆建築
由於當時為首1年的開採期,故見建築附近的山坡已有開採跡痕,但數量範圍暫時亦較小

見實景圖與航空照片圖中的大約位置區域
因兩圖時間相差數年故會有實際差別

*其中一幅相片中還可看到貓頭鷹石(可點開放大為原圖看),有否看到?
這數十年間的時間對它來說大概只是數分鐘的時間,當然沒有大變化
其他在路旁易尋的小洞
同上
此洞在另一篇也提到就位於ShaftA&B旁,明報中所述的「白骨洞」便即是此洞。
此洞我在早年已曾提過,通道往下後又再反向洞口方向下方。其實此洞的勘探位置正處於礦脈的走向(與ShaftA&B為同一礦脈)當中,故很可能原計劃打通將此洞打通ShaftA&B,但因礦藏的價值問題未有續採。見盡頭左方(左方正近Shaft B)曾作微小距離的開採,顯示其原本打算的進一步勘探方針。

其一小短洞

以下大部分為在以前已探但未曾貼出的淺叢附近的部分小洞
同上內
東南處的礦洞在雨季又再成一小湖塘
密叢中也還有不少接近垂直的礦洞(中下),同樣在以前已發現但未曾在此提及
同上近觀
在早前的記事中曾提及「可能曾有活動裝置」的礦洞,中的蝙蝠
同上
此洞在另一新篇也提到就位於ShaftA&B旁,明報中所述的「白骨洞」便即是此洞。
此洞我在早年已曾提過,通道往垂直下後又再反向洞口方向下方。其實此洞的勘探位置正處於礦脈的走向(與ShaftA&B為同一礦脈)當中,故很可能原計劃打通將此洞打通ShaftA&B,但因礦藏的價值問題未有續採。見盡頭左方(左方正近Shaft B)曾再作微小距離的開採,顯示其原本打算向近北面進一步的勘探方針。
以直井A&B探尋所見,礦脈的礦藏量趨勢已在ShaftB處往南面漸減(故ShaftA比ShaftB大得多),故此洞便是為勘探礦脈在南面的進一步礦脈資訊...當發現礦藏沒有更多價值後便不再繼續開採。
此洞的通道原本應更高,只是比泥石填入後變矮(大多數向下發展的礦洞亦可見此現象)
若此洞有繼續開採,也許便不再只有現時所見的ShaftA&B,而是ShaftA&B&C,三個沿礦脈開採的直井洞...

其他在路旁易尋的小洞




pinch

pegmatite
曾經的安達臣道的疊石平台
螢石的晶模
其他同上就在路旁的小洞
盡頭
錳/鐵質
最近被大幅移除的植被
魔鬼山一帶的祼岩偶可見偉晶岩圍塊
同上鄰近

路旁其一礦洞;見右側的植被踐踏「除去」,原為矮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