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潮位較低(<1m),但據走訪後可得知即使水位較高時(1m~2m),潮位相差的難度差距亦無何差別。是日烈日當空,天氣炎熱(天文台亦指今年7月異常炎熱、平均氣温為有記錄以來7月份最高)實在走得為之幸苦...走了約6小時,行速較慢(因要觀察礦點及拍攝)皮膚亦被輕微曬傷,特別是後頸處。
路線:東涌灣-東澳古道-[綑邊:鱟殼灣-沙螺灣-䃟石灣-深屈灣]-東澳古道-大澳 (路線圖在文末)
| 位於千景海岸的「鬼神壁」 |
| 沙螺灣西北面、橋下的沙灘 望向機場 |
| 沙螺灣西面附近、被大橋橋躉攔截形成的小湖 |
在深屈北岸的石墨礦點處方面:到訪後發現沒有明顯的工作遺跡,也沒有如紅粉石處的勘探礦洞、有較多不能肯定的勘探作業痕跡。在尋礦方面,只見一細有結晶的可觀幼石英脈、極多幼褐鐵礦質的夾層,其餘極多普通岩脈,皆無可觀之礦藏。總括來說此路段幾乎沒有礦藏、故無可觀之礦點。因礦點幾乎沒有,故此行的遊記性質較重。
如果天氣較涼、或不帶備尋礦工具,應可走得較輕鬆。
==========================================================================================
| 約正午12點起步,亦是由東涌起步 因早前已記,至沙螺灣前的路途,在此都不再重複詳記,只作略記 |
| 河水清澈 |
| 路途上 日照猛烈 |
| 到無名小海灣 |
| 到鱟殼灣處涼亭觀景台,是日遊人無幾,也許天氣實在太熱 |
| 開始綑邊鱟殼灣(不再重複作記,詳見早前的鱟殼灣篇) 因在鱟殼灣處若沿古道走需上一小山坡往沙螺灣,而反正稍後亦要走到岸邊開綑沙螺灣,故我選擇綑邊沿岸走至碼頭,這或可節省體力及省時。 |
| 走了約1個半鐘,已到沙螺灣碼頭 |
| 巨疊石 |
| 望沙螺灣村方向 |
| 天氣實在是十分酷熱...但走至此只可算是熱身,即使苦亦要續行 |
| 至此路口,便真正算是此行的起始 |
| 現時加添了清晰的指示牌 |
| 續前行 |
| 大退 |
| 此處有一公廁,我在此亦要稍為用水 |
| 至此路口,前方可走回古澳古道,近年所建的千里眼亦同路 |
| 把港古廟外原本一片大空地中,搭起了數棚 |
| 這是為了預備稍候8月舉行的「洪聖誕」 為何有洪聖誕?因此處的把港古廟正是奉拜「洪聖」 |
| 仍在工程中的大戲棚 屆時村民聚集,相當熱鬧 |
| 續往舊碼頭方向走 左方可走上觀景台 |
| 已到沙螺灣舊碼頭 |
![]() |
|
「政府關注到村民的生活問題,尤其是沙螺灣舊碼頭會因為潮漲而被淹沒。當碼頭被淹沒,居民便不能外出工作。於是政府提供材料,大專生組織團隊,於1966年夏天到沙螺灣協助村民把碼頭築高。」
見當時背景沒有機場,當然也沒有港珠澳大橋,實在風光無限。再回看現時的面貌,只能感嘆時光。 |
| 回望把港古廟村公所處 |
| 回望沙螺灣新碼頭 |
| 不知為何有一舊式電視機擺放在此,記憶猶新。 |
| 走過舊碼頭後,開始綑邊沙螺灣往䃟石灣 |
| 機場、大橋亦在一旁 |
| 十分接近機場 |
| 回望 初段都是些較平緩易走的祼岩板岸 |
| 前方有一不錯的沙灘海灣 可惜已被大橋工程破壞 |
| 走下 |
「水清沙幼」--在此現在只有沙幼。水質明顯已被影響...在將來不久「沙幼」也會一同消失。打樁工程進行時的破壞也是現時表面不可見的。(在下方的連結可進一步了解工程破壞的相關資訊)
[壹週刊 1272] 港珠澳大橋違規工程 橋墩插沙灘 M1
|
| 已走至橋底 回望 |
| 透過橋腳下望機場 |
沙螺灣西北面、橋下的沙灘
望向機場
|
| 沙螺灣中的「螺」,現在大概只能找到他的殘骸...如同鱟殼灣般,只餘下名字 |
| 此方向望往海感覺上特別開揚 |
| 再望機場 |
| 此處的地形總感覺不太自然 |
| 走至北岸邊 |
| 近岸處為一些類似沉積的鬆散泥石層,但很明顯還未達致可稱為「岩石」的程度,應是近代不遠形成 曾想其原因,實在奇怪 |
| 回望 |
| 望向機場 |
| 此處十分開揚,而且海岸線十分筆直 作為一個突出的海角,此筆直的海岸線實在十分不尋常,但我當時也沒有想太多。 |
| 望天 難得可看到廣闊海岸線的位置 |
| 都是些普通的祼岩平台簡單易走 但是走在此一小段路上,感覺實在相當微妙,祼岩的排佈、風景異常的開揚。 在查過資料後,發現此處原來是被切割的海角。 也難怪身處在此會產生奇怪的感覺,因為我從沒綑過筆直但卻是由天然岩石組成的海岸線、天然岩石的排佈有如天然平台走道。 |
![]() |
沙螺灣西面原有一凸出海角,因新機場填海,為免影響東涌灣水流而遭削掉。
沙螺灣村的沙灘本來極多沙螺沙蜆。1960年代,香港旱災,這沙灘的沙運到石壁建水塘,成為現今的石壁水塘。加上後來赤鱲角機場填海,截斷沙螺灣海域海水。
|
![]() |
| 沙螺灣一帶歷史照片(1984) |
| 不同岩石的分界線 |
| 前望 |
| 新增說明文字 |
| 一旁有二岩脈侵入 |
| 此處被大橋橋躉攔截形成一小湖,在漲潮時應會重新填入海水 |
| 望海 |
| 橋下隱藏在林中的破舊村屋 |
| 另外被橋遮蓋的位置因長期無日照而變得潮濕(同前被橋遮蓋的沙灘)未來或將改變此處的生態 港珠澳大橋及機場,工程發展令自然生態所負出的代價,在沙螺灣此一小區域已有數處海灣遭受破壞,此程可謂參觀了這些被破壞的自然海岸生境,令人遺感... 城市、運輸網絡的發展,到底在我們不知情、表面所不能觀察到的情況下對大自然造成了多少破壞摧殘..? |
| 續行 |
| 飛機降落機場 |
| 至此仍是普通平緩的岩岸路段 |
| 回望 |
| 不知誰寫下的字元 |
| 至此,終見此行的第一個難位(必需以兩手攀爬) 為一近乎垂直的岩壁,無手位,必需先上攀 |
| 此位置約2米高只有一個手位平台,需以蠻力上爬 |
| 上攀後望下方 |
| 留意到原有前人設下的繩,但已斷半,已無作用 |
| 後需往下,亦有繩 |
| 但此處的手腳位足,故實際無需以繩輔助亦可 |
| 下降中 |
| 回望,原來有約3米高 見右方的岩隙有足夠手腳位 |
| 續前行 |
| 也提到沿途極多普通的岩脈,沒有可觀之礦可尋 |
| 往前走,已可看到遠處䃟石灣西側,什麼愛耶鮮的建築 |
| 有一處小灘 |
| 已可看到䃟石灣的海灘 |
| 無何特別 |
| 後便到此行第二個難位,一稍大的海蝕隙 此難位不太算難位,因可於上方叢中可繞路,除非橫攀,但極危險 |
| 此處現時潮退可在下方走過,若潮漲則可在上方繞山坡中走過 |
| 見上方繞走的路徑 |
| 此處集中了不少青口 |
| 見附在岩石上的青口群 |
| 回望 |
| 前走見一小海隙 |
| 較高,但距離不遠,可簡單爬過 |
| 續前走 走過此小海蝕隙後,直至䃟石灣前便再無難位。沙螺灣至䃟石灣段的難位有2個,皆為難度不大,但需小心的位置。 |
| 再往前走,已可看到䃟石灣碼頭 |
| 尾段的小木橋 |
| 經過約接近3小時的曝曬(此圖為2:51分所攝)此時實在是熱不可耐,此刻只想到前方不遠的涼亭休憩。 |
| 又再路經石榴石礦點(詳見早前的記事) |
| 已到達䃟石灣 在此小休 此行實在彼累,非在於路途的難度、而是烈日下的照射。天氣對行程的影響永遠都是十分大。 |
| 望䃟石灣西側 |
| 小休約10分鐘後,身體感覺稍為平伏、涼了下來,便再度起行 |
| 灘旁的村屋 |
| 河口 |
| 亦是主要由暖色調組成的卵石灘 |
| 愈往海灣西側走,卵石尺寸漸大 |
| 望海 這橋有多煞風景,也不用再說了 |
| 回望䃟石灣碼頭 |
| 漸近 |
| 此寫有「耶穌愛你」的大屋在網上找查後,得知為一位獨木舟教練所擁有,亦是一位環保人士。 有興趣者可點入左方的超連結中查看其人有關資訊,為一位有心人士。 |
| 續前走 |
| 此處不留神差許滑倒,滿佈一層濕薄泥濘 路上的腳印,在查看過資料後便得知應是屋主所養犬之遺印 |
| 在此開始綑邊䃟石灣至深屈灣段 |
| 此處若漲潮亦不難過,但會較麻煩。 |
| 小海蝕洞 |
| 這些位置有有心人設下繩索,但實際作用不大...此處的手腳位充足,並不難走 |
| 又一小海蝕縫穴 |
| 一小潭死水 |
| 前方一處石灘 在此起我都沿岩岸觀察有否石墨礦點之相關物 |
| 又一小海蝕洞 |
| 又見露兜果樹 |
| 一些可能曾勘探的位置 |
| 回望 前段皆為平平無奇的平緩石灘岸 |
| 一些與石墨相關的岩層露頭 |
| 在林中尋得 |
| 一處平台,有可能是勘探工作的遺跡、亦有可能是村戶的遺跡。 |
| 同上 |
| 續綑,會見一橫向(非垂直向海)的海隙,這亦有可能是勘探的痕跡,但可能性較小 |
| 回望 |
| 前方又有一小隙 |
| 此路段沿岸有較多小型海蝕洞 |
| 再往前走,便到此行的第三個難位--象鼻穴 右方的岩壁是難位所在,接近3米高 見有有心人搭下走道方便 |
| 見兩旁的空隙形似鼻穴 |
| 雖現時退潮可在下方走過,但為了體驗此路途的真實難度還是爬上「正常路線」走看 此處在漲潮時難度亦不會大增,手腳位雖較少但亦足夠 |
| 回望 |
| 續 |
| 見一岩層(灰黑) |
| 其左右兩側的亦遭侵蝕 (左) |
| (右) |
| 回望 至鬼神壁前,亦平平無奇 |
| 有再有一些與石墨礦藏相關的岩層(灰) |
| 到達一處較寬的平台 |
| 回望 |
| 回望平台 其實此處的岩壁側看亦有幾分似鬼神壁,只是難度及尺寸亦不足與後者相比。 或許可稱此處為「假鬼神壁/子鬼神壁/小鬼神壁」,而巧合地在稍後不遠已是鬼神壁,兩者距離相差不遠。 |
| 走過「子鬼神壁」後,便到鬼神壁 在鬼神壁左側(此角度)基本上是不能看出鬼神壁的「鬼神」形象 |
| 雖下方因退潮而露出一段寬海隙,但要體驗真實難度當然要走回左側正途 |
| 續前走,走往此行第四個難位--鬼神壁 |
| 先橫移 |
|
| 已到鬼神壁之處 |
| 以下數幅相都是在安全狀況下爪着岩壁所拍下的照片 |
| 一失足便墮海 退潮時露出的岩石也許令失足的結果更添危險 |
| 此處為此行難位中之難度最高者,確有險 只要小心攀過便無問題 先往上攀 |
| 已可看到鬼神的半臉 |
| 頗高 |
| 往上攀後,便在下巴位置稍下處再橫走 |
| 新增說明文字 |
| 此處較險 |
| 攀過後回望,也準備觀嘗鬼神壁的全貌 |
| 「鬼神壁」之全貌 見尖鈎下巴、嘴線、突鼻、眼窩、頭頂亦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
| 不知為何,在我拍照之時陽光全無,致相片攝出缺少了光線的襯托。 在我中午綑邊之時卻又烈日當空...令人氣憤 |
| 稍近 |
| 就在鬼神壁後方,這裹有一較大可能的勘探作業處(十多米高) |
| 壁上的孔洞 |
| 外望 |
| 「鬼神的下巴」與飛機 |
| 離開鬼神壁後,有些幼小但可觀的石英脈 |
| 結晶除了尺寸微小外品質都不錯,但這對我來說還是太常見故我只取一小塊作記錄 |
| 一側傾斜走向/節理的岩壁 |
| 一些鋇錳鐵質的幼小夾層 |
| 現時為4:54分 早前的烈日已不再烈,但中午被曬傷的感覺才開始出現 |
| 回望鬼神壁向 離開鬼神壁後,仍有數「難位」 |
| 中途有不少如上的岩壁,看似垂直難走,實則有足夠手腳位可隨意橫走過 |
| 怎會突然有一類似花球的裝飾在此? |
| 然後便來到此行第五個難位 |
| 此處可繞上方高處走過、或在下方橫橫走過。我當然選擇橫走,橫走比起上走更節省力氣 |
| 上述上走之路線 |
| 此處也有約2米高 |
| 橫走途中爪着岩壁攝向後方的小海蝕洞 |
| 此處有一位置需稍凌空、但手腳位還是足夠 |
|
![]() |
| #借用文首所述的行友山隊之相片 右下方的位置即使漲潮亦可行 |
![]() |
| #見人於相中的比例 |
| 回望左側 |
| 過此難位後,會到一寬溝 |
| 此溝手腳位極多,但需以兩手攀爬 |
| 回望 |
| 見手腳位極多 |
| 側望 見手腳位如同室內攀石場之攀鈕 |
| 回望 走上前方的小棧道後再橫移緊接下一個溝位 |
| 又一處寬海蝕隙 |
| 亦同上一溝,看似難走,實則手腳位極多。 |
| 同上途中 後來查看相片才留意到左上方的一塊突岩,酷似一嘴(鷹) |
| 回望 |
| 回望 |
| 這裹留意到有一形似獸的岩石,但未見有命名 該獸形態如張開口般、仰頭怒號般 |
| 回望 |
| 在高處望該石 |
| 前望 |
| 續前走 不知不覺,已走到深屈灣內,進入尾段 亦已可看到對岸的紅粉石岬角處,數月前我便在對岸望向此處 |
| 回望 |
| 後續的路段已無難位、為普通的岩岸 |
| 續行 始沿岸轉入深屈灣內 |
| 一些蜻蜓低飛在上 |
| 已轉入深屈灣內經南田走、可看到深屈士多處 |
| 回望 |
| 走過草地 |
| 回望 |
| 望南田後方的山崗 |
| 走過草地後便要走經經樹林的泥沼地 |
| 續 |
| 小船 |
| 要注意此處的沼地、勿踏進不穩之處 |
| 由南田接回深屈小路 |
| 上走 |
| 便回到東澳古道路上 至此,此行基本上已完成,時間為5:40 |
| 後沿東澳古道續走尾聲到大澳,路途上未有見一人 |
| 時間6:36,走了約一小時已到大澳 |
| 遊人略少 |
| 水鄉景色 |
| 最後亦是走到巴士站乘11出東涌市區完程 此篇完 |
![]() |
| 路線圖 |
![]() |
| 是日潮汐水位(7/29) |
另外會在未來探尋此地區附近的石墨礦點(狗伸地)
============================================================================
此行尋得之標本,只有一小件:
| 深屈岸 皮殼狀褐鐵鐵覆蓋於水晶上(limonite coating on quartz)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