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得之礦石每達到一定數量後,便會開新一篇章,此為第六篇。
-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此文章,也可看看以前的礦石集(一、二...)
紫色螢石伴生石英-綠簾石-方解石(purple fulorite with quartz/epidote/calcite) 首件含完整螢石晶體的晶簇 終於,尋得了一件完整晶形的螢石...十分難得,更是與其他礦物伴生的產狀 雖然只是很細小的一件(以本地來說算很不錯了)...但依然能展現出螢石的美。 |
*** 2021年起將陸續制作更多有關香港礦場歷史的研究,並將重新制作粗疏的記事,以提高內容品質。預計需時五年 ***
可見相中前方有由昨日風雨遺留下的一小水氹 | ||
可見泥土路面濕滑 |
昨日颱風過後,一路上滿是殘枝 |
散髮瀑的水明顯比平常多,水流拍打岩石的聲音頗大。 |
上圖展示了其中一些工具 鑿(五金貨)由鋼筋改造成,表面的凸紋一定程度上可令鑿在握着時更穩實,而表面塗上了一層油漆,盡量減低生鏽損耗 長錐本來是破一般冰塊用(759貨/雜貨){鏍絲批更好(「一」字)亦較硬} 鏟(鴨街貨)可把手栟分離,易於收藏 (圖中未有列出耙/右下的萬用刀可無視) 另外鎬也是不錯的選擇 |
尖鑿 |
新舊鑿的對比 |
經過長時間的「打鐵」變形,「鐵柱磨成針」此一古老成語絕不是純綷具教育意義的異想天開之說 現時圖中右方鑿的鎬擊面的「釘頭」已更厚 |
魔鬼山 雲母集合體伴生石英小晶簇(quartz with muscovite)(來至一幼偉晶岩脈晶洞) 極難得少見的雲母/石英晶洞 有頗多水晶簇在其中,約佔一半,但圖中並不明顯 極多雲母晶體亦佔整個晶簇約半,有大有小,又有不同結晶形狀,晶體插在基岩中或附在石英上。 圖中反光的物體為雲母晶體解理面 其他黑色的物體亦是母雲(約厚4~6mm,己經算很厚了),但角度問題,晶體側面沒有反光 左下觀看更多 |
fig.1 左下展開更多 |
我把現時政府的地形圖,山徑,馬路、及舊時的山徑,和最重要的一張約半世紀前當時的衛星圖片
重新混合製作出此地圖,當中我把現有小路及舊有小路混合(紫色為現時,黑色為舊時)方便尋找。圖中可見當年的礦洞,細心觀察可見分佈頗廣(相信地圖以外的位置也有礦洞,但此衛星圖片只有這範圍),雖然都是以小礦洞形式開採,但規模亦不算小。我己找到圖中約八九成的礦洞,當中約五成只塌餘下洞口(有可能是被人為埋下,因多年前該一帶土地較貧,草木不多,如在洞旁經過很容易發現,怕危險被封了),約兩成仍可走到洞內(大部分洞口都是向下發展,可能是礦洞初段的位置較快塌,也有可能是向下發展的因風化較慢,現在才幸存,看似大部分都是向下發展)另三成幾乎無跡可尋,只看到植被地形明顯不同(如一些位於現時路上的洞口肯定被埋)約不到一成未有時間找到。地圖可供各位參考,此回也尋得綠柱石,當然品質不好得去那裹,但也算不錯了。(此圖由 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 處提供) 以下只貼出部分接近路旁的礦洞,其餘待各位自去尋...而塌得只能看到地形巾所不同的洞口就不貼出了,沒有大意思。 |
在此小晶面上,可見數個三角形,正是 record keeper |
再放大一點,可見較明顯的三角形在晶面上 因晶體小及反光問題,頗難拍攝,捕捉到清楚看得到的三角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