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起將陸續制作更多有關香港礦場歷史的研究,並將重新制作粗疏的記事,以提高內容品質。預計需時五年 ***

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

鉛礦坳之「鉛礦」古礦場【第一部分】:次要開採作業、相關初步資料、礦物

鉛礦坳
連接四面八方、廣為人所熟識的山坳--鉛礦坳

鉛礦坳(Lead Mine Pass),一個作為山中交滙處且遊人常駐經的山坳口;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郊遊美景「城門水塘」、針山及草山兩座高山附近、路通荃灣、大埔等...幾乎所有山友對此地都不會陌生。其地名當然有其由源,鉛礦坳--顧名思義,自然是曾有鉛礦的開採,造就了現在的「鉛礦坳」。

可是每當再細想一層,既稱鉛礦坳,但卻不見鉛礦...那「鉛礦」到底遁隱何處?想必這是不少人在細想鉛礦坳之名時,對其歷史所曾作出的疑問...地質師朱晉德先生及香港工業歷史組織(INDHHK)等人,在研究香港礦業時也曾對鉛礦坳的歷史作出疑問,我自己當然亦不外乎。組織就此曾作6篇相關記事來探討,到底「鉛礦」的位置何在...(該6篇小記事可到另一記事中查看,我作了一重點小𣾀整)

============================================
-根據探尋所得,我將鉛礦坳鉛礦場開採活動分為兩部分,分別是「主要開採作業」及「次要開採作業」。「主要開採作業」地區是相對來說開採活動較集中、規模較大(如礦洞及露天開採的大小)的開採地區;「次要開採作業」地區則是相對開採活動較零散、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地區。「主要開採作業」的痕跡相對明顯易尋、「次要開採作業」的痕跡則部分不明顯。

此篇為鉛礦坳鉛礦場的【第一部分】,內容主要有關研究「次要開採作業」,即相對開採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區域及鉛礦坳鉛礦場的相關歷史之類的初步小資料,還包括對於礦物的小分析。而【第二部分】主要記錄「主要開採作業」的內容則可到另一篇章中查看。尙有【第三部分】為探討有關鉛礦坳的鉛礦場的結構及運作情況。

左:鉛礦場中所採集的一件方鉛礦(galena)標本
,為鉛礦坳的鉛礦場開採的主要鉛礦石,風化磨損頗重
右:目前於次要開採區域中所見,其二保全較為完好的小型古礦洞,已有超過100年歷史之久

最近開始對鉛礦坳地區的鉛礦作初步的研究,經過推測及探尋,終尋得數個很大可能的開採區域,應就是鉛礦坳的「鉛礦」。礦洞的狀況普遍並不良好,絕大部分已塌,結構極不穩固。但仍有數個相對保存「完整」仍可走入的礦洞。由於洞內無法採集、洞外的碎礦風化、植被濃密等原因,礦物的探尋相當困難。

事實上在我的預期中,鉛礦坳的鉛礦探尋應將十分困難。其作為香港其一已知最古老的礦場(由開採至今已有約150年之久遠)、久缺資料、範圍廣闊、一帶植被亦相當茂密。本來我是把鉛礦坳的探尋次序放到所有探尋計劃中的尾部。但自基本上皆已到訪鉛礦坳附近的其他可能鉛礦後(梧桐寨鉛礦、甲龍鉛鋅礦、川龍鉛鋅礦),便打算「一氣呵成」將就在鄰近不遠、那一最為神秘的鉛礦坳亦順道一併作計劃探尋。

組織對鉛礦坳鉛礦位置的兩個主要傾向是:鉛礦很可能位於現時城門標本林處、及該鉛礦有可能是位於附近的鉛礦(碗窰、梧桐寨)。但在經過後來自己所作的一些考究後,對於其第一點傾向,我認為鉛礦並非位於標本林處,而是另有他處,並推測出數個可能的開採區域,最後確實找到了那鉛礦的位置,但有很大部分的開採區域應被工程等發展淹埋、或被茂密植被、大型塌坡埋沒;至於第二點傾向,此我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碗窰的鉛礦探尋又是另一個故事,其資料比鉛礦坳更少,目前還不曾研究過。至於梧桐寨處的鉛礦場,理應不會經由鉛礦坳之遠來運送礦石,且有其他更快捷的運送路徑(如東面往大埔),故梧桐寨應並非是鉛礦坳的名稱來源。

========================================
  • 一些由前人所作、及少量我所作有關鉛礦坳鉛礦場的初步資料:


上文:
一些小型開採曾於大帽山頂附近和鉛礦坳附近進行。 這些工作主要是沿著「大帽山組(Tai Mo Shan Foramtion)粗晶屑凝灰岩」內一些狹窄的斷層帶中散佈的Pb-Zn-Cu(鉛-鋅-銅)礦化作用。 這些開採工作皆為非商業規模,且沒有任何關於其運作的記載。 據Weld(1915)和Peng(1978)的報告,這些礦石由方鉛礦(galena)與閃鋅礦(sphalerite)以及次要伴生的黃鐵礦(pyrite),黃銅礦(chalcopyrite)和磁黃鐵礦(pyrrhotite)組成。

(「鉛-鋅-銅」所指的主要礦物分別是代表「鉛」的方鉛礦(galena);代表「鋅」的閃鋅礦(sphalarite);及代表「銅」的黃銅礦(chalcopyrite)。這些礦物我亦曾在香港其他礦點集得標本,有興趣可到網站中其他記事查看。)

-即鉛礦坳的鉛礦應為小型開採作業,如針山那一般規模類型的大型貫通山體的礦洞應不存在於此區域的鉛礦場中。在1900前的早期年代,開採的工具亦較有限,當是以人手開採,以小型礦洞及壕溝的露天開採方式開採。



上文小段:「例如,鉛礦坳以19世紀在該處運作的小規模開採而得名。」

-此小文亦再次確認鉛礦坳為小型開採,故可肯定開採的痕跡不會明顯,且已相隔100年多之遠。


-上圖所見,1866年地圖上記載的「鉛礦場」,正處於現時鉛礦坳(見該山坳標示 ] [ )附近


-上圖所見,"LEAD MINE PASS" 「鉛礦坳」於1904年的地圖中首次標出

上圖為香港礦業史一書中鉛礦篇章中的引文摘錄(陳式立、朱晉德著/可於圖書館找到或於油麻地kubrick書店購買)
-上文指出鉛礦坳並非開採鉛礦之地,而是運送礦石的山坳,此說某程度上是對的。也指出鉛礦坳的歷史檔案或在二戰時遺失,故久缺更多資料來考究,加上現時的植被因素已難以發現鉛礦的遺跡。

簡單的運礦路線比較

*先說一下,鉛礦石(方鉛礦 galena)的比重高、約為7.5,比起石英的比重約2.5是重上接近3倍多,即使比起鐵礦石(如馬鞍山盛產的磁鐵礦的比重約為5)亦重上約1倍多。故鉛礦石是相對較沉重難運的一種礦石。

-見上圖,梧桐寨的鉛礦的運礦路線;經林村谷(紫)及往上村(黃)的路線明顯為最方便的運輸途徑,此二路途普遍都是往下走且較短。經四方山及鉛礦坳(藍)的路線明顯不會是便利的運輸途徑,需先往上走數百米橫跨整座山崗等較長路途,常理也不會使用此路線。故亦可肯定鉛礦坳的鉛礦並非指梧桐寨處的鉛礦場。

上圖為香港礦業史一書中鉛礦篇章中的引文摘錄(陳式立、朱晉德著/可於圖書館找到或直接到油麻地kubrick書店購買)

-除了我對梧桐寨應不會經鉛礦坳運送礦石、相隔的距離較遠的地理因素外,上文提出了歷史方面的因素,「鉛礦坳」於如同上方曾提到早於清朝期間 (1904年的地圖)已出現,梧桐寨則在後來再過約半世紀(約1950年)才出現明確的開採作業。(梧桐寨鉛礦篇可於右方標籤查看)故已可肯定梧桐寨並非鉛礦坳的「鉛礦」。

---------------------------------------------------------------------------------------------

因鉛礦坳的資料缺失,故探尋計劃的唯一方式就只有依靠推測、實地的探尋。主要由一帶地質、地形等兩方面着手考究。暫時我只會發佈主要開採區域的部分資料,其他次要開採工作則不會公開(因安全等因素,不宜公開)實在抱歉,但也是基於保護的考慮,望諒解。不過其實如果有了這些初部資料,大概也不難尋得餘下的開採作業...

#經過早前的經驗後,已決定往後將公開的資料變得更加謹慎,涉及到較重要之處的考究資料皆不會公開。在此記事中,我會貼上所有尋得的鉛礦相關,但皆不會透露其位置。在探尋的記事(見另一篇)中我亦不會提到礦洞的位置,將礦洞與探尋記錄分開,兩者各獨立並無關聯。如此便可避免位置的曝露...否則或會再次出現砍樹開路等破壞。總之即探尋記事所記錄之途,礦洞未必在附近。

=======================================
  • 次要開採區域:探尋所得(礦洞、開採作業遺跡)
結果探尋比預期簡單,主要原因是植被的密度並沒有預期般茂密。經過數次到訪,每次各走不同路線的探尋後,在不同區域中,共找到數個「完整」的礦洞。也找到少量疑似已全塌的淺洞及壕溝,為鉛礦場開採工作的可能性十分大。

-在「次要開採作業」地區中,大概可細分為6個開採區域。因為此6個開採地區的位置皆相差甚遠,也代表有零散的鉛礦作業散佈在一鉛礦坳的鉛礦場一帶。也可視為鉛礦坳的「鉛礦」。這些次要開採地區可以是就於主要山徑一旁般輕易可見,也可能是位於叢林地帶中。亦拍攝了一段短片(https://youtu.be/5ugsRgOYFJc),可更實際地觀察次要開採區域的面貌。

某處探尋途中的叢林

次要開採區域(一):此區域中目前只見一個已塌礦洞

次要開採區域(二):目前探尋所得於次要開採區域中,保存相當完整的小型古礦洞

為一短小的小型礦洞,約一米多深

-超過一個世紀更多、約150年之久遺留下的小型古礦洞。以魔鬼山等地的礦洞例子作對比,魔鬼山只有有約半世紀之遠,大部分礦洞已陷塌;而鉛礦坳的礦洞足是2至3倍時間之久遠,故無論是位於主要或是次要開採區域,其中的礦洞絕大部分亦已塌。現時仍可保留完整的礦洞確是大幸。    由於眼見礦洞的結構皆極不穩固,岩石大部分風化為土壤般的質地,且可見明顯的下墮吊隙,一些岩塊更可以手輕易折崩,有隨時崩塌之危。因此我沒有對此洞作任何採探,如此久遠之礦洞,失去任何一個支撐點、受到外力干予下,礦洞或都將崩塌,此風險實在過大而不可冒。

-資料中所得知,此區域的開採皆應為小型、非商業式的開採。在1900以前的年代,開採的工具亦有限,當是以人手開採,以小型礦洞及壕溝的露天開採方式開採。這些次要開採區域一帶原應有更多礦洞,但所見已被埋。雖只是一些短小、無何可探的礦洞,但對鉛礦坳來說也算是具意義的大發現,連同主要開採區域的開採遺跡,一同證明了鉛礦坳中的「鉛礦」,礦場的所在及實際的存在。

次要開採區域(二): 同區域中另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小型礦洞,已塌埋至餘下只有約半個小腿高的高度,細看內裹仍有約3,4米通道,比前者略長。

探尋叢中

次要開採區域(二):區域中其他叢林中餘下仍可明顯辨識的已塌礦洞

次要開採區域(二):同上,撥開草叢後


某開採區域中,相對明顯的碎礦坡
-碎礦坡(礦渣)由於風化程度相當嚴重、及植被的覆蓋,及本來就是品位差劣的小規模開採,現時要找到一含礦的礦標已十分困難,更莫說要找到良好的標本。我本來是沒有期望會有找到礦標的機會。但最後也尋得了一件含礦的標本,雖品質不佳。礦坡及相符鉛礦場的礦物(方鉛礦)的存在,也進一步證明此處確切為其一開採區域。

該件方鉛礦標本,取走前先取去邊緣的多餘岩塊
乍看之下頗像輝鉬礦(molybdenite)

一件較大的石英標本,為石英脈中的「晶洞」產狀,此處的石英結晶形狀如晶骸,有着如甲龍鉛鋅礦、川龍鉛鋅礦處的某種現象,仍是完整的結晶。

此為一件岩石標本
見岩中石英脈,與甲龍鉛鋅礦處的石英極為相似,特別是那晶骸般的某種現象、令石英呈線條狀平行的外觀特徽
(此為甲龍鉛鋅礦篇中的礦洞附近的石英,見其平行的線條狀外觀)
這也許表明了兩地的礦化模式中的某種因素的相似
次要開採區域(三):此小型礦洞就位於一主要山徑路側,任何人都可輕易到訪,路旁明顯可見,不到1米深
。
通道本來是否更長,已不得以知
次要開採區域(三):在同上的開採區域中,另一已塌礦洞
,已被埋沒


次要開採區域(四):此礦洞為次要開採區域中保全最為完整的礦洞,深約10米
且幾乎完全下向發展,初段急傾斜向下,後有一暗井(winze)垂直往下發展,該暗井約深3米
次要開採區域(四):此洞較窄,約半米寬、1米多高。
暗井(winze)接近垂直地往下發展,該暗井約深3米。井下沒有任何分支,但在未填入沙石前可能再深約1-2米。
洞內粉塵頗多(見鏡頭中的矇白物體)



次要開採區域(五):地區域只餘下一個極不明顯、已塌埋的礦洞


次要開採區域(六):一個崩塌較嚴重的小型礦洞,一旁還有另一個已被埋的礦洞,在此不貼出

一些相對來說已十分明顯的礦坡

上圖中有一顆含礦的碎礦,在已極大幅縮小範圍的情況下,可嘗試能否於上圖中找到該件
加上百多年的時間、原本礦場的礦石品質不佳,大概已可得知「尋礦」的難度

一些含方解石及金屬礦物的碎礦

黑色的位置本來其實是白色的,但是已在百年間被外物污染。

同上清潔後(已難以清走足「百年」累月的污染),但仍可見分別之大。


同上背面

一塊看似普通岩石,但它就是真真正正「萬中無一」的含礦標本。

同上破開後

一帶有不少這種類似氧化錳的葡萄狀氧化物

也有綠泥石質的岩石

一件較典型,雪白似的方解石,表面的凹坑紋路為母岩原本嵌接之處

填充的方解石,同下

閃鋅礦(中央)與某種金屬礦物於其中

微觀閃鋅礦例子

一些含黃鐵礦的例子


尋得的其他所有標本會在稍後最新的礦石集中,空閒時再發佈更新...

-此記事只將仍可明顯看到礦洞或壤溝輪廓的開採痕跡記錄(已埋或已塌)。事實上以我所見仍有更多其他較不明顯的礦洞於此開採區域當中。次要開採區域中的詳細位置資料等則不會公開透露,不過在主要開採區域的資料公開後,大概已大大減低發現的難度。

========================================
後記:

老實說鉛礦坳的地理位置由於位處群山之中,頗難到達(指在花費精力上)無論是從何處起程上山(大埔、荃灣等),都必需走經一段頗漫長的距離路途,才能到達鉛礦坳。且路途上上落落斜處處,走得實在頗幸苦。加上現時正值夏季亦更之炎熱,也不少得蚊蟲的招待。故若夏季要到訪任何山叢,除了長袖服裝最好至少帶備驅蟲劑,以防叢中「猴擒」的蚊蟲。

以上便是尋得的開採活動相關的工作遺跡....我仍未完整地探尋整個鉛礦坳附近一帶的所有角落,故我不敢說我已完全尋畢所有礦場相關的遺址,應還有少量開採作業的痕跡在叢中,但我估計大概已尋得約8成的礦場遺跡。未來有閒或會再到訪,對礦物等方面作一些小補充更新。 以我探尋之所見及推測,有不少開採區域已被工程、自然埋塌等所淹埋。經過約150年之久的時間、大自然的洗禮,鉛礦坳的鉛礦場開採痕跡,已餘下不多...在未來這些人為礦洞、開採痕跡,也將會繼續融入大自然當中,直至無人記起它的那日,此記已記錄下鉛礦坳的鉛礦殘餘的痕跡...在其消失之前,作一小記錄。

我本只是懷着「盡所能」的心態來研究鉛礦坳這個「謎」一般的古礦場。沒想到結果最後可「破解」這個正如組織所曾形容的「香港最難以理解的礦場謎團」。對於我自己來說則是「尋礦」上進程的突破,是又再邁進了一大步...此記事只需可能不多於10分鐘已可看畢,但這些結果可是經過長時間的探尋、及資料搜集研究等的功夫心神構成。無論如何,鉛礦坳的鉛礦也終於不再神秘,「鉛礦」確實存在...

#最後,我最關心及最為擔心的--這些礦洞遺址,我並不鼓勵探訪,但希望若萬一仍真有人打算尋找它們時,也不要作出任何無意義的破壞(開路劈林等絕對是無必要)我從來不反對探險者到訪這些礦洞,尋幽探秘也是各人的自由,但前提是勿破壞及改變原貌。盼望在我已如此謹慎的情況下,此處不會再招來一些卑劣者,受到進一步如魔鬼山處般的破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