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起將陸續制作更多有關香港礦場歷史的研究,並將重新制作粗疏的記事,以提高內容品質。預計需時五年 ***

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

鉛礦坳之「鉛礦」古礦場【第二部分】:主要開採作業

根據探尋所得,我將鉛礦坳鉛礦場開採活動分為兩部分,分別是「主要開採作業」及「次要開採作業」。「主要開採作業」地區是相對來說開採活動較集中、規模較大(如礦洞及露天開採的大小)的開採地區;「次要開採作業」地區則是相對開採活動較零散、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地區。「主要開採作業」的痕跡相對明顯易尋、「次要開採作業」的痕跡則部分不明顯。

此篇為鉛礦坳鉛礦場的【第二部分】主要記錄研究「主要開採作業」的內容,基於保護及安全考慮暫不公開部分報告資料。而【第一部分】為主要有關「次要開採作業」,即相對開採規模較細小的開採區域及鉛礦坳鉛礦場的相關歷史之類的初步小資料。尙有【第三部分】為探討有關鉛礦坳的鉛礦場的結構及運作情況。

主要開採作業中的礦洞

******此記事中所有會直接透露礦洞位置的內容皆暫時屏障(文字會以#代替),待未來適當之時才會公開,這可能導致推理內容的文句無前文後理、不通順,亦請見諒。******

鉛礦坳之鉛礦場位置概觀圖

  • 礦場尋得礦物
由於無法於礦洞進行採樣及研究,洞外碎礦亦經過百多年風化等因素,現時要找到任何此礦場主要的蘊含礦物(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鐵礦)的標本近乎不可能。以下兩件是極為困難地尋得的含礦標本。品質雖差,但其證明了此處曾有這些開採過的礦物,是對鉛礦坳來說珍貴的記錄標本。

鉛礦坳鉛礦場的方鉛礦標本,現已極難尋得含礦標本


鉛礦坳鉛礦場的其他伴生礦物

  • 礦場主要開採作業
 * 礦場示意圖、礦洞的位置是經過探尋時遂一記錄的衛星精確位置,誤差大概為米內。而礦洞的朝向及走向,亦是在探尋時記錄的朝向。礦洞的長度則會在已塌及無法內進的情況下屬推測,但推測仍是基於洞口內觀所見、及隣近已知的礦洞長度、及礦脈走勢來作參考。故資料中的礦洞或露天開採走向、位置等,非大意位置或隨機標記,雖有一定誤差,但已是較準確的描述。 

主要開採作業總覽概觀圖

-鉛礦坳鉛礦場的「主要開採作業」地區可再細分為2個開採區域。兩個開採區域的位置###,各區的開採作業各集中於某處,且各有一較完整「大型」的主礦洞。是為鉛礦坳的「鉛礦」中的主要開採區域,也正是命名來源的鉛礦場其一所在。以下將分別描述兩區域的詳細分佈。亦拍攝了一段短片(https://youtu.be/3yMPXlJQmX4),可更實際地觀察主要開採區域的面貌。

  • 主要開採區採(一)Major mining area #1

主要開採區域(一)的概觀圖

-主要開採區域(一)位於###。主要由約十多個礦洞群、大型與小型露天開採的地區組成。上圖記錄的礦洞數量共8個(如將其他已嚴重塌埋的礦洞計算的話原本應有超過10個更多)。大部分為水平開採切入山坡中礦脈的礦洞,也有直接沿礦脈露天式開採的壕溝,還有少量垂直開採的直井模式。位處較高###、位處較低###,###。從概觀圖中的採礦作業分佈中可見,整體採礦活動大致###,亦可大致推測出開採的目標礦脈走向應是大致垂直、或數條礦脈水平地傾斜於###山體內。

-------------------------------------------------------------------------
  • 以概觀圖的#####的採礦活動

主要開採區域(一)中的主礦洞

-上圖為此區域中目前所見餘下寸尺最大的礦洞(圖中唯一藍色標示的礦洞),約10米深、2米高、1米寬。礦洞的長度及高度亦比同區其他礦洞大,故相信是此為區域中的主礦洞。也是此區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礦洞。此區域中的礦洞,很可能是依據在上方較高海拔的露天開採作業作開採的。###礦洞群可能是礦場較後期的開採作業。

同上,礦洞入口外觀及洞內通道觀

在目前可到達的盡頭處,有一泥石的崩塌填入

 -此礦洞的規模可能本來更大、通道更長,估計約仍長約10米。而已崩塌的深處內部或者會有更大型的通道,但已不得以知。而泥石的來源處(圖左洞頂的孔洞)很可能曾有一通往上方的斜道/直井/礦道,而該處的上方應正是露天開採處的下方位置,故此推測合理。但始終因安全問題不宜對這些泥石施加外力(我踏上那層泥沙時也產生些微型陷入,故該泥沙實為一由沙泥及碎石組成的「空殼」)無法再進一步探而未能考究。


礦洞壁可見的較明顯礦脈及岩脈

 -這些岩脈及礦脈的尺寸幼細,質量差劣。由於礦壁已覆蓋上一層層風化等氧化物,加上不可對這些礦脈採探,避免外力破壞鬆散的結構導致崩塌的危機,故現已難以對洞內的礦脈作出分析研究。

洞內生物

 -此礦洞中的生物有礦洞常見的蚰蜒、灶馬,但數量較少。蝙蝠、蛙類則各只見一隻。也有一些品種不明的昆蟲,如軟體的蠕蟲、及洞穴蜘蛛。記錄的影片中有顯示其中部分。

於主礦洞洞口側,有一如「foxhole」般的矮小洞穴


-上圖所示的小洞,就在洞口壁一側,疑為礦場相關用途的洞穴,或是煉爐。洞只有約手肘一半之深,寬度比深度稍長;經過將手機內伸觀察後,發現洞口及洞內均較規整,有如大四方形的空間,未填入泥土前應更深。可以肯定是人為所作、有某種用途的小洞。(見【第三部分】:從清代礦業推估-鉛礦坳鉛礦場的歷史及運作)

-主要開採區域中的礦洞,尺寸普遍較大。在未崩塌或被埋沒之前,應與梧桐寨鉛礦場的規模差不多,但鉛礦坳的礦洞尺寸相對較細小。但若反過來說,以年代來比較的話,在1900年代之前有此規模,確實亦算是有一定大小的礦場級別,以致足以影響一個山坳被稱呼為「鉛礦坳」。

整個鉛礦坳鉛礦場的開採區域中,其中一個以垂直方式開採的礦洞 

-上圖為此區域中目前仍可見的礦洞中,其一以直井方式開採的礦洞。由洞口開始便急向下發展,於右圖洞內的頂部位置(圖中未有顯示),其實還有一個已被沙石填入的通道,故此處上方原本可能還有另一直井洞,但已被埋沒。


同一區域中,隣近的一些已塌或已埋礦洞
此洞已全塌,洞內通洞只隱若可見

一已被埋沒至連洞內空間亦無法看到的礦洞

已被埋沒
-----------------------------------------------------------------------------

  • 以概觀圖###海拔較高的開採活動

以壕溝方式開採的痕跡
-上圖為最大型的露天開採區域中的壕溝痕跡的延伸,即概觀圖中的粗橙色的不規則放射條狀圖形的地區。###延伸往較低的開採作業處坡下。

大型的露天開採壤溝遺跡中心處

 -上圖為粗橙色線條區域中的中心處,見壕溝其中一些開採走向,最深處約有3米。在壕溝未被泥石填入、未發生塌坡之前應更深。或者曾有一些開放性的礦洞在此露天開採壤溝之中向山坡中切入開採。此處應為昔日沿着明顯的礦脈露頭開採的區域,而很可能是鉛礦坳鉛礦場較早期的開採作業位置,或最初的露頭發現處。以香港其他大型礦場的經驗來推測,大部分礦場最初都是由露天開採作業開始運作。正因露頭尋得可觀的礦藏,繼而在山坡中的不同位置掘挖礦洞(即位置###旁位處較低的礦洞群)嘗試切入礦脈的不同高度位置來找到其他礦化高度,並開採更多礦石。



-見上圖,為露天開採區中,現時唯一一個仍可見的小型礦洞,正處大型壤溝一旁的山坡上。可推測上述的壤溝中曾有礦洞與此洞相通。

小型壕溝開採區中一礦洞,向下發展的部分已被埋沒(圖中久缺立體感可能不明顯可見)

-上圖為###一帶,概觀圖中以橙色區域標示的小型壕溝開採區(trench mining area)的一個已塌直井。是一個直徑約2-3米寬的洞口、被泥石填入後現仍深約1米。
已不能明確分辨到底原來是一直井或是傾斜向下發展的礦洞
,基於其洞口的直徑之寬,先假定其為直井。

一些已埋開採壕溝,相中久缺立體感可能不明顯(見紅線標示大意走向位置)
一帶同上類型的其他小壕溝遺跡

-在此小型壕溝開採區的山頭上,散佈大量尺寸及規模小的小型壕溝開採痕跡。除了前述一個明顯較大的已塌直井坑洞外,其餘皆只能看到明顯的地形輪廓變化。這些小型壕溝普遍大約2-5米。推測為礦脈於山頭上高處的露頭延伸,但礦化程度低,故只以淺表的小型的坑溝開採來作偏向勘探作用的開採,也可能是採草皮礦、或者是一些處理礦石所用的「容器」(見【第三部分】:從清代礦業推估-鉛礦坳鉛礦場的歷史及運作)。

附上現場相片的一些位置標示概觀圖


==============================================

  • 主要開採區域(二)Major mining area #2


主要開採區域(二)的概觀圖

-主要開採區域(二)位於###附近。由約十多個略為大型的礦洞群組成。上圖記錄的礦洞數量共11個(如將其他已嚴重塌埋的礦洞計算的話原本應有更多)。大部分為水平開採切入山坡中礦脈的礦洞,未見有如壕溝般的露天開採作業,及如直井般垂直開採的模式。絕大部分的礦洞###。從概觀圖中的礦洞分佈及走向中可見,整體採礦活動大致###,###切入山體內。亦可推測出開採的目標礦脈走向應是大體垂直地,大致平行###山體內(礦脈群主要集中於###)。


主要開採區域(二)的主礦洞

-上圖為此區域中目前所見寸尺最大的礦洞(圖中於###左方藍色標示的礦洞),礦洞的長度及高度亦比同區其他礦洞大,故相信此為區域中的主礦洞。也是此區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礦洞。以目前礦洞的狀況來看,此礦洞比主要開採區域(一)中的主礦洞大,洞深約40米、洞寬約1米、高度只有約1米多,洞內無法站立,只可蹲跪及弓背、蛇進而行。但始終開採區域(一)中的主礦洞及大部分礦洞仍曾發生崩塌,沒有充足的事實證據比較,故暫假定兩者的規模相約。

主礦洞中已被埋的次要洞口,外觀及內觀。

 -此礦洞還附有一次要的礦洞入口(概觀圖中唯一的褐色標示礦洞)斜角切入於主礦洞約10米深之處,成一分歧通道。此礦洞較細小,現時所見矮於1米,且已被泥石填埋。洞內明顯可見,於洞外則只能看到明顯的地形變化。從通道較矮窄的尺寸來說,此洞口可能並非是供人通過(見後解釋)也是鉛礦場中現存唯一一個有多於一個入口的礦洞。這或許側面地證明了此礦洞的主礦洞地位。


礦洞內生活着一大群蝙蝠,數量頗多
-此礦洞現時已成為數約5、60隻或更多的蝙蝠的棲所。為小型種的蝙蝠,體型較小。見地上滿佈蝙蝠之排泄物,也傳出臭味。

其他動物於礦洞留下的痕跡

 -除了上述的蝙蝠這種於此礦洞中主要棲息的動物外,也有其他動物留下的痕跡。如上圖左為箭豬留下的「羽刺」(刺實際上是其毛髮)、圖右為部分動物的腳印(也有部分純綷是洞頂長期的或於水份胞時,和使地上的泥層變軟後的水滴濺擊造成)。

礦洞隧道中觀

-此礦洞的隧道中有着「台階路」此特點,是我未曾在香港其他礦洞中見過的。見上,留意左圖通道的高低差地面。先排除後來填入的泥石,右側保留了較高闊的「台階」、左側則是較低窄的「凹槽」,形成左右兩分的地形。而「凹槽」最後正連接已被埋的次要洞口的通道,向下傾斜至洞外(見下示意圖),形成一特殊 "Ore Pass"。「台階」寬約2英尺,「凹槽」側寬前者約2分1。


「台階路」作用結構示意圖(隧道長度有省略)
紅虛線為礦工出入道路、紅實線箭咀為「運輸」通道,見下解

-估計開鑿出此「台階路」結構的用意有幾個:一可能是供流水一個渠道排走。二是為了方便運輸採出的碎礦及岩石,即較低的「凹槽」予碎岩礦填入淺坑堆集,方便以人手工具拖推或剷出(此礦場應沒有使用木製機械);而稍高的「台階」側是供礦工出入的平台路,分開兩用路亦可方便礦工活動。該次要洞口整體向下傾斜,正方便採出岩礦、流水等物體向下移動,附合上述的用意。


隧道上的小型崩塌

-其中現時可到達的最深處,曾發生小型崩塌形成一個略為寬敞的位置。崩塌源頭由圖中右側上方的一條岩脈處發生,夾雜泥土的岩塊向左崩落下傾,堆疊成一小土坡,大幅度地阻擋了隧道進一步的通道。

如上所述,崩塌源頭稍觀


崩塌處後方仍有通道

-崩塌處堆積的小土坡後方,仍可見兩個不同走向的通道,分別是向左斜及向前。通道於泥石的掩埋下,只有約1尺多的位置露出(不及大腿高)由於崩塌後方的結構安全風險過大、相當危險,很可能因外力再發生崩塌,故不宜再進一步內探。


崩塌處的碎石,皆為岩石而非礦物

同區內的另一較完整礦洞 

-上圖為同區內的另一較完整大型的礦洞(概觀圖中於###右側的另一藍色標示礦洞)。此礦洞亦有頗多,約2、30隻蝙蝠棲息(見圖左的洞口外觀處頂已可見一群)但此洞的蝙蝠為大型種,體型大約為主礦洞中的兩倍之大。礦洞通道略長,約10米深,但長寬等尺寸仍遠不及主礦洞的大。洞內亦是滿佈大量蝙蝠之排泄物,發出異味。

礦洞內觀及盡頭



一個已塌的小型礦洞
另一例子(三圖為同一礦洞)


-同區內的其他礦洞大部分亦已部分崩塌,但細看內裹這些礦洞的長度亦不算短,目測普遍亦至少有10米深,洞內通道的寬度也有約一米寬,故這些礦洞在塌埋前的規模原本應亦不會太小。也觀察到接近主礦洞的礦洞尺寸都較大,礦洞的大小似乎與與主礦洞的距離成反比,即距離主礦洞愈遠的礦洞愈細小,大概是因為主礦洞處小範圍的礦藏較為可觀。

反正此洞已無法內進,故我特意費力搬來數塊大石封堵入口。






一個較遠離主礦洞的礦洞,算是比除前提到的兩個較大礦洞外比較完好的礦洞,深約20米
暗井井上及井下觀

井下分支別觀
-見上,有一深約6米的暗井往下發展,暗井下方為一兩頭分支,再發展向兩個走向。左端的通道大致水平發展,高與闊同約1米多。已被泥石「回填」,曾想或可能有另一入口,但在洞外的相應地區所見並無任何痕跡。被回填的通道似乎亦不長,深約數米內,估計應只是一個有盡頭的小分支。  至於右端的分支,看起看是傾斜向下發展,但已被百年間的泥石填埋,無法得知實際尺寸,估計最多再深約4至5米。


礦內現時仍較明顯可見的岩脈
-此洞有較明顯可見的岩脈,但由於經過近百年的風化,岩壁上氧化物等污染物等的覆蓋,已無法作出有效觀察,也因結構安全問題不宜作任何採鑿的行為。上圖中為類似褐鐵礦的氧化鐵質的岩脈,是為岩脈而非礦脈,或者是礦脈中的無用脈石。風化嚴重,雙手可輕易剥下。


井底上望及井上回望,見大約6米深、接近垂直的距離
-事實上洞中有足夠支點下降,無繩亦可。只是初探時仍對暗井有未知數(井側的岩石結構、暗井的深度距離)故帶備一繩以備不時之需。


如上圖,亦是一些無用脈石

同區內,一只深2-3米的短洞

一些可確認、明顯可見的已埋礦洞例子

正方形般的規較凹坑地形,亦只深約1米多

-於主要開採區域(二)###,###,有着零星的不尋常地形,有着一些看似為採礦活動的地形變化痕跡。這些痕跡大部分於梯田平台側,有些十分清晰可見,且形狀較為規整(如清晰為正方形的地形凹陷)。故年代可能較不久遠,或非礦場的一部分,較可能是村戶的所在或梯田相關的痕跡。


附上現場圖片標示一些位置的概觀圖

  • 礦場相關設施推測

由於久缺可考究的資料,及其年代實在過於久遠,已無法尋得任何相關設施如礦工住宿單位、選礦址等的一點痕跡。以當年清未的年代來說,鉛礦坳鉛礦場當時的礦工很可能為本地附近的村民,可假設礦工正是居住於附近的村落(城門八村)故宿舍單位並不存在,而相關如選礦址的位置很可能亦在村落附近;在上提到在礦場作業附近、但隣近梯田的不尋常地形,也有可能是礦場相關建築的遺址。詳細有關礦場的結構及運作情況,請到【第三部分】查看。

------------------------------------------------------------------------------------------

尋得的部分礦標,全部可到礦石集(十五)查看

鉛礦坳
不誇張,「中六合彩」般難度所集得的含黃鐵礦、黃銅礦等的標本,花費我相當多時間尋得。
為鉛礦坳鉛礦礦場礦脈的伴生礦物


鉛礦坳
一件填充於母岩中的方解石標本


重要安全提醒:

我平時亦不會特別作安全提醒,但此古礦場風險實在極高。勸告各位切勿到訪這些礦洞,因這些礦洞大概是目前香港中最為年代久遠,且最為久缺保養(即同時是「最早開始開採」及「停止開採後荒廢時間最長」的)現齡已過150年的古礦洞,結構極不穩固,或隨時崩潰。與一般如馬鞍山、針山等礦場的礦洞的年代是上數個級別之遠,完全無法相比。故切勿輕視安全風險,勿以已曾到訪的礦洞經驗來看待這些潛在危機。

亦先拋開否是知曉礦場的位置,我絕不推薦好礦者們到訪鉛礦坳來嘗試採集礦標。絕對不可能找到任何可觀或含礦的標本,是浪費時間的舉動。此處亦是唯一一處我會如此決斷地否認可集得標本的地方。

有關蝙蝠的風險--除了已過去大半年,現時仍困擾大家——無人不知的「肺炎」病毒的懷疑病源,其實還有不少病害是與蝙蝠有關。

#狂犬病:萬一大意被咬到,可能不覺疼痛,也可能覺得還好(甚至不會流血)。另外特別是被其抓子抓到之時,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其實我們皮膚的表皮可能已經破損,若如果蝙蝠帶有病毒,就可能進到體內。

#肺組織胞漿病:「莢膜組織胞漿菌(H. capsulatum)最容易在混有鳥類或蝙蝠糞便的土壤中增殖,這些糞便或會改變土壤特徵,從而有利於該菌的形成。與該菌暴露有關的常見地點包括雞舍、大量堆積鳥糞的農場建築、廢棄建築、鳥類棲息地、洞穴和小樹林。會引起暴露的活動包括挖掘、施工、拆除、改建、木材砍伐和採集、探洞,以及打掃被鳥類或蝙蝠糞便覆蓋的建築。嚴重暴露通常發生在翻動封閉區域(如,洞穴或閣樓)堆積的大量糞便時。」雖並非嚴重疾病,但亦不可忽視。

故各位切勿輕視各種安全危機風險!...
============================================
後記:
要製作這些較專業的資料,自問仍在自身的能力範圍內。只是香港大部分礦場的詳細內容都不宜公開,故我不曾為其他礦場作如此程度的資料考究。鉛礦坳此古鉛礦場是一個十分特殊的例外,故我便決定為它作出我首次對香港礦場的詳細資料研究。事實上我決定公開這些部分資料的原因也只是為了記錄下鉛礦坳此久缺記錄、為填補這作為香港礦業歷史上「殘缺的一頁」。




我不鼓勵甚至是反對探訪這些礦場遺址。我當然考慮過公開的行為會否再度招來不懷好意的卑劣者,但在我深思熟慮後,在衡量礦場的記錄價值下,我決定先公開部分資料,而直接透露採礦作業位置的內容則暫不公開...待適當之時(可能是數年後)再公開。但其實這部分的資料無疑必定也間接透露了其位置,那怕有了這一絲線索,探尋的難度已大減。  故希望若在未來有人仍希望探訪這些歷史遺蹟時,能保持自律、勿作任何無謂的開路之類的破壞舉動。以我自身的探尋過程結果為例,到訪這些礦場遺跡是絕對無任何破壞的必要,如「擋路」的草木橫枝,只要你有愛護環境的保護意識,在叢中作一些身體的閃避動作、輕力撥開一些具韌性的橫枝雜草,是絕對不需作出任何破壞、削除植被等的「開路」行為,請勿貪圖「方便到訪」而削去任何一寸草木。


我自問每次探尋都會盡力保持對環境的最小干擾影響,不留下任何「痕跡」。這大概也是探尋者的本份,要到大自然的叢中就要去適應環境,而非改變環境,以盡力保存我們目前所知的「現狀」環境。




這些主要開採作業的探尋,老實說是比想象中容易太多,想不通...也有點意外為何會無人曾發現或記錄這些礦場遺跡,唯一的答案或許就是一般遊人都未有留意周遭的環境、或者是看到但不曾在意這些山邊的不明小山洞吧...




言已在此,盼望大家能自律。也希望在未來再到訪時,看到的不會是「殘枝處」的情境,也不希望這是最後一次的公開資料...感謝各位的自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