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年前網友集礦者已在其網站提及米埔担竿洲石墨的相關小資訊...我在約2年前曾到訪,但未曾作記錄...故此行將作一小記錄。另外資料方面,組織也在最近發佈了有關石墨礦場的較詳細資料《 石墨礦場𣾀集篇資料 》,可了解更多當中的小歷史...
| 担竿洲附近的漁塘 |
==============================================================================
| 這次在元朗中途站候車。仍是頭幾站(由朗屏邨開出)故有大量位置可擇座 |
| 已到米埔站下車後 往前走不到1分鐘見路口指示牌,便可左轉往担竿洲 |
| 路口旁的大樹,在候鳥遷移的季節可見成群雀鳥於樹上(我對雀鳥沒有大認識,不懂分辨這些不同雀鳥的名稱或品種) |
| 在路途上,一處路旁會有一「石雕展覽排」 但事實上只要細心觀察便可發現大部分的石像都有破損崩角,故應是次貨不要而放在此處...石雕的品質也比較參差。 |
| 排 |
| 佛 |
| 鷹 |
| 回望 |
| 續沿大馬路走 |
| 很快便可看到路旁周遭的大魚塘 |
| 今日天氣略差陰暗 |
| 望深圳 |
| 一些正「翻新」的漁塘,原是一大池塘 |
| 小木船 |
![]() |
| 見不同年份的對比 |
![]() |
| 1963年的地形圖 |
| 據我的推測,在到達世界自然基金會前,路旁的一戶人家中,應是其中一個次要直井所在,但也無法內探。 |
| 同上 |
| 前方是另一直井處 |
| 再往前走,此鐵網圍起的地塊便是主要直井的所在,也是礦場的其中一個主要作業位置(1st shaft)。 |
| 首層的鐵網內還有另一層的鐵網,也是為了安全起建,畢竟內裏叢中隱藏着一個深數十米的直井。 |
| 一旁的礦場遺物(應是發動機) |
| 同上側 |
| 稍近觀 |
| 在附近的小巷一帶也可找到數屬於礦場的機器遺物 不肯定是何種機器(壓縮機?) |
| 另一處,見又有兩部大機器 由於這一小區域(昔日的礦場主要作業處)中絕大部分地段現已是居民的私人住處,已無法進行深入的探尋。 |
在我探尋時,有兩位居住在一旁的居民(年約4、50歲)詢問我所謂何事(因該側小巷基本上不會有遊人內進)。在我道出探尋的目的,及此礦場的開採礦物(開採石墨)後,他們如同聽到了另一種語言般,停頓思考了數秒並表示疑問...怕其未有聽清楚,再重複一遍後,相信他已確切聽到「石墨礦場」的字詞,但其仍是滿臉疑惑,沒有再回應。
我再在此探尋數分鐘過後,其中一人再次詢問我「無何問題吧?」,大概已把我當作可疑之人,似乎他們對礦場完全不知情...他們應不是「原居民」,至少也是在礦場關閉一段年時後(大概1990s)才居住在此吧...
| 左側其一機器 |
| 右側其二機器 |
| 及後我到了這一小區域中的小巷中探,但觀察後發覺小徑中幾乎都有村狗,最多處足有3,4隻...我嘗試盡力避開走到較深入的位置探,但還是免引起麻煩... |
| 小巷 |
| 這些小巷一般遊人亦不會走入,完全沒有人 |
| 較寬的路段 |
| 村屋中的田地 |
| 數架破車 |
| 破車旁的魚塘 |
| 有如此限制...也沒有什麼可再探 |
| 回到大馬路處,一側 |
| 在這一帶可見的岩石露頭中,可以找到不少褐鐵礦/赤鐵礦/針鐵礦等氧化物的岩脈層 |
| 其一例子 一幼針鐵礦層,原本可能有葡萄狀的結體,但早已破損 |
| 見石英碎塊中的窄葡萄狀褐鐵礦/赤鐵礦晶洞 |
| 續前走 |
| 右上方是7座麥景陶碉堡中,「白鶴洲警崗」所在,早於昔日殖民時期建立用於監察偷渡等活動(除北面紅花嶺、東北西貢那頭外,昔日米埔、尖鼻咀西北一帶亦是其中一條偷渡的主要路線) |
| 已到-米埔世界自然基金會遊客中心- |
| 正門 |
| 數塊資訊牌,一些工作記錄 |
| 也有鳥類的觀賞圖鑑(右二)等資訊。 鳥類品種數十種之多,一時間看完也完全不能入腦 |
| (中心外有一大停車場)回望馬路,前方小山上為「白鶴洲警崗」所在 |
| 就在中心對出的小山腳(警崗下的),這裏有在現時唯獨仍然明顯、一些含石墨的片岩露頭 其實這一帶(指担竿洲)的地上、路側普遍也可找到此類的岩層,只要稍留神地面便可發現。 |
| 近觀 |
| 其中一些例子 當然,這些現時仍明顯可見的露頭含石墨量只是極少,石墨質量亦不佳,不是石墨的礦體。不然早開採走了 |
| 再稍前路旁的露頭岩層 |
| 近觀 只要一摸上手立刻就會被粉灰污染 |
| 在這戶人家的地段中,也有一直井,亦是無法內探。 |
| 再往前走,便是邊境禁區,不可通行。 |
| 邊境旁的漁塘 |
| 在一旁的草叢中隱藏着一些石英岩脈露頭 |
| 也是含一些鐵質之類氧化物 |
| 回到路口,在此向左方小走 一些正作觀賞的遊人 |
| 回望邊境 |
| 路側,較厚的赤鐵礦等氧化物質的礦脈 |
| 同上,近觀 見左中方有少量藍色暈彩 |
| 例子 |
| 牽牛花 |
| 續 |
| 還有這些正「修整」的魚塘 這些魚塘並非天然乾涸(大部分魚塘還滿水,不可能只蒸發其中一兩個)...而若要蒸發掉如此大池水大概要極高的日照量,常理也知道這不太可能,只是漁民把水抽乾作整理。 |
| 前方已是「野生生物教育中心」,為一小亭 |
| 一旁的魚塘,見左方的深圳就在對岸不遠 |
| 到這裏沒有許可證便要止步 |
| 小碑誌 |
| 在入口側稍攝河道 |
| 同上 |
| 本來打算 |
| 那中心 |
| 不少牽牛花 |
| 再望水月金木圳 |
| 嘗試以手機拍攝雀鳥 然而,品質差得幾乎看不見那雀 |
| 在大馬路旁的所有支路皆不能通行,數隻守門狗在遠處已作警戒 |
| 開始離開 |
| 一漁塘的全景 |
| 也提到,這一帶的大部分地面上都可找到石墨岩層露頭 |
| 近觀 |
| 這塊牌最近才建成,以前未有見 |
| 牽牛花海 |
| 回望 |
| 再次嘗試拍攝 |
| 一些在塘中並排暢游的鳥類 |
以下是幾張以前所攝的照片
| 日落 |
| 紅日 |
| 上面提到的遷移候鳥在樹上成群活動的季節 |
以下為此處集得標本(全部可到礦石集中查看)
| 石墨片岩 |
| 葡萄狀赤鐵礦/針鐵礦 |
以下是早前以石墨片岩隨意所畫的一些圖畫(現在早已不知放在何處,應已當垃圾棄置)[礦石集(五)中]
| 畫 隨手簡單速繪一橋 比起鉛筆,因此石塊接觸面不平,時大時細,顏色亦時深時淺,不能精細描繪,因此畫得一般。 |
![]() |
| 還可以寫、畫,但實在不好控制 寫 隨手寫了香港二字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