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起將陸續制作更多有關香港礦場歷史的研究,並將重新制作粗疏的記事,以提高內容品質。預計需時五年 ***

2019年4月29日星期一

大嶼山-鱟殼灣石英礦場--探記/小資料

此小篇為鱟殼灣石英礦場探記,附有小量的資料考究(歷史航空照片、地形圖)。由於缺乏資料,我只盡可能的推測最有可能的事實。

『東涌至大澳--半綑《綑邊-紅粉海岸[夜]、鱟殼灣至沙螺灣(鱟殼灣石英礦場、紅粉石石墨礦場、䃟石灣礦點補充)》』篇中走過鱟殼灣後,在沙螺灣氣象站附近取小路往北面岸邊方向走探。

此行先在海岸處作小探,後再到叢中作略探。此處可尋得的礦物有石英及一些氧化錳礦物,但品質較一般:水晶的尺寸較大、數量亦較多,但淨度不高。氧化錳礦物則有皮殼、萄葡狀等,也有微量含異象綠泥石包裹物的水晶。以上的礦物以我所見數量仍有十分多,我只取走了一兩小件作記錄,對於一些同好來說或許是一不錯的礦點。這碎石堆既是已開採出數十年的岩塊,品質肯定是不會太好。

資料方面:
由於只有前人所作的一句描述(見下沙螺灣礦場資料篇中抽取),缺乏資料、如沒有開採年份資料等...只能從建築物及航空照片中顯示的地形實景、地形圖中推測大致的年份。見下(只能找到部分年份的相關資料)


#石英的採礦許可證(牌照)被授予用於鱟殼灣的一個區域,但沒有該石英礦的出產數據記錄。鱟殼灣的石英在海灣西側從一個大(最寬處約30米寬)的非礦化石英脈開採。




1968年的地形圖中,見有一屬臨時結構的建築物出現,這很可能是礦場的建築。
從建築左側的凹坑地形,可以推測石英脈的走向(約為西北至東南),大致貫通此小圓岬角
此位置亦正正符合標示點所在


見三張相隔約10年的航空照片
以推測的石英脈走向(藍)位置作對比
1956年:石英脈北面及中部有少量地表擾動(開採)的跡象(例子紅箭咀處)
1963年:接近海岸的位置明顯多出了更多地表擾動的小地塊(見下現場探尋)
1976年:雖較模糊,但見該處植被已生長得頗茂密,絕大部分受擾動(開採的)地塊應已被遮蓋,礦場很可能在1976年前已停止運作
1956-1963年間應亦是礦場營運期間,可能先開採北面位置後再開採南面位置

現場所見,除了地形圖等資料外亦符合推測的大致礦脈走向(藍)
在1952年前沒有建築,在1957年後出現了一建築於開採處旁

後以上不多的資料可作大意推測,礦場的運作時間約在1950s至1960s(最早1952/最遲1976),~10年的運作時間亦合理...


===========================================================================

探尋記事:
(續文首所述篇章)進入小路,此小路的植被部分位置略密
到一祼岩平台
望鱟殼灣(剛走過的)
望下方海岸


只是淺叢可輕易撥開
再經一小段淺叢
便到一更廣闊的祼岩平台區
這裹有不少偉晶岩體(pegmatite)
另一塊體
見顆粒較大的正長石及石英,風化頗重

但沒有任何可觀的晶洞產狀


已很接近下方的岸灘

祼岩上可見到不少普通的幼薄石英脈露頭
續前行。至一小段中的矮叢較密,亦可勉強通過(比起沙螺灣礦場處的仍不算密)
為了盡量節省時間(已經不足),故決定走回下方灘岸再往前方的位置處上探應可更快
故往石坡下走
祼岩山坡上的植被疏,很快不用5分鐘可到達灘下
已十分接近
已到灘下
新增說明文字
左方
右方

鱟殼灣的石英碎塊數量特別多,當中絕大部分很可能亦是源自此石英脈
(不只此礦場的開採作業,自然的風化成因當然也有)
岩岸上生根的小樹
見絕大部分的石英碎塊亦是較粗大的結晶,故可更加肯定是源自該寬石英脈(~30m寬的大型石英脈)
前方有數大遍石英岩堆,相信便是此礦場的開採痕跡
這裹有一小水泥平台,有可能是礦場遺物,但可能性較小
見石英岩堆(礦堆)
可找到極多結晶(沿岩脈垂直)尺寸較大的石英岩脈塊,正符合該寬石英脈的產狀
另外可見不少葡萄狀的氧化錳類礦物於石英上(原來的晶洞中)

同上另一些小塊
這些氧化錳雖看似赤鐵礦/針鐵礦,但不是。

一已遭侵蝕風化,較大的水晶例子

見一較可觀的葡萄狀氧化錳伴生水晶
把上述岩塊,各自保留「可觀部分」而鑿成兩件後


總之此處的水晶體很多,這種品質對我來說還算是常見,我也沒有取走多少。

一較大的水晶

有一人工開鑿出的祼岩小凹地,但不是礦脈的開採處,應曾有些建築(鄰近便是礦脈處)


岸上的小石堤,也沒有足夠資料肯定是否礦場的遺物
見左上岩中,石英脈中常見的(chevron)
或許曾有運輸用途的小建築

近觀
見灘上的遺址形狀(長方形)
較有可能是後期居民漁業之物,如有礦場建築應不會建得如此近海,長期遭水淹底部


探完灘岸後轉到叢內探,往上走回剛才的目標處
這裹的植被普通茂密,是一類似大沖溝般的內凹地塊,如同資料中,相信這裏是其中一部分的開採位置
(資料中1976年的開採痕跡位置,沿石英脈走向)
 見左方有一明顯的風化岩壁
稍入後,回望岸外
這些矮叢可輕易撥開故不難走
見風化泥壁
這應是該石英脈的其一部分、剖面
壁上有不少石英碎塊,可找到不少水晶,在此我沒有取走一塊
其一水晶,只看背面已可知是水晶
同上取出後,其中一稍大的水晶例子

接近盡頭矮壁下,被叢覆蓋的石英脈露頭位置
見前方的矮泥壁,打算由該處上走
也有少量的荊棘樹
在右方上走

上走後,是一植被較疏的小平台
左方的藤蔓叢,亦是一類似沖溝的結構(礦脈中的石英已被採走),是剛才下方的石英脈的延伸走向,約位於推測石英脈的中間位置(露出地表的)
同上
右方有一已塌的小建築,材質相當簡陋
有較大的可能為礦場的其一建築
只是由疊石築成、塌剩一角
已破損的不明鐵製物,應是年代較新之物
另一角度看此小建築遺址

後出走回岸邊

在這裹回走(剛走過的淺叢)
已回到岸邊
此小海灣的垃圾極多
仍有一些水泥建築
可能是電燈柱的物體
這些石英塊只需看其背面,已可得知其中是否有晶體
同上背面,見有一些小結晶
鑿出只保留「可觀」的部分後、可突出雙尖水晶主體
探完後再起程,續綑邊至沙螺灣(後接回文首所述的篇章)
此篇完
(集得礦物在文首篇章中貼出)


2 則留言:

  1. 回覆
    1. 當然可以,該處並不難到達,危險性亦不高,若要綑邊可稍為注意安全(我不知每人的「行山」經驗水平,若你是經驗者那就無視此言吧);不綑的話可在東澳古道旁的短徑穿出鱟殻灣直往礦堆處。祝好運、尋得心頭好。

      刪除